课题组动态
    第十三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二等奖——长三角交通系统高质量协同发展战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3-07-03 

    主要完成人:李林波、吴  兵、乔英俊、段征宇、宿爱静、张丽莉、顾锡新、李玮峰、余  庆、郝偲成、高天爽、王  迪、孙  昊

    完成时间:2020年12月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面对产业发展的双循环格局、快速增长的老龄化趋势、多元化的交通需求、信息技术与新业态对城市交通的重塑以及线上线下融合等新消费模式对交通的影响等,打造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将是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举措。

    本课题从世界级城市群发展案例出发,基于城市空间和功能结构深入探究长三角交通系统中客、货运交通需求特征,并对长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趋势进行分析,进而提出长三角区域交通系统高质量协同发展战略、重点任务、上海作用以及发展策略等。

    一、面向未来的长三角城市群交通发展战略

    1.综合交通一体化

    通过对交通运输全过程进行资源优化整合与科学组织管理,实现区域规划一张图、软硬设施建设一张网、各种运输过程中各环节、各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合与无缝衔接。

    2.物流网络地下化

    建设区域城际地下物流干线网络、城市地下物流配送网络和港口地下集装箱集疏运系统。系统可采用轨道运输、自动驾驶集卡、自动导引运输车系统(AGV)等载运工具。

    3.道路交通智慧化

    大力推进具有多维感知能力、信息互联互通的智慧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助力交通治理和决策分析的公路运营管理智能化建设,推行基于智慧车列的干线公交网。

    4.区域客运轨道化

    城际交通应尽快突破轨道网络融合的体制机制障碍与技术条件,着重推进“四网融合”,打造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提高联程联运水平。

    5.交通信息共享化

    统一数据采集、管理、传输标准,建立区域云控基础平台,实现出行信息服务、物流信息共享、区域执法互认与联合执法等。

    二、长三角交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

    1.解决港城矛盾的交通模式

    对于拥堵城市,宜采用点线疏港模式,加强水铁联运,通过外围枢纽和大运量运输通道缓解;对于用地紧张城市,宜采用内陆港模式,对港口部分功能进行转移或采用土地集约化利用方法。

    2.轨道站点枢纽联合开发政策

    轨道交通站点联动开发需明确开发主体和综合开发权益,统筹轨道工程建设与土地综合开发,明确审批程序及协调机制,探索多元化的轨道交通物业开发与融资模式。

    3.航空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对于规划建设的上海第三机场,不仅要着眼于机场的建设,还应依托机场大力发展临空经济,集聚航空制造、航空物流等现代空港产业,着力建设“航空城市”。

    4.具有城镇化特征的公路设计标准

    具有城镇化特征的公路规划设计需从路网结构、道路衔接、出入口布局、主要技术标准、交叉口布置、公交布设、智慧化设施建设、抗灾能力和绿化标准等方面优化。

    5.城际定制客运与毗邻公交发展

    针对城市群高频商务公务出行者,打造“城际定制巴士”服务模式,提供门到门的优质出行服务;完善省际毗邻公交政策法规和安保要求,重点提升通勤公交的通达深度。

    6.区域协同交通系统建设

    打破政府主导模式,鼓励政府-企业-民众多方参与,建立一个强大的后台出行规划系统,基于公共交通出行服务链理念,探索MaaS运营服务模式与智慧停车引导服务等。

    7.生态、旅游和交通的融合

    交通系统建设应以生态保护为主导,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对涉及环境敏感区的不同保护要求进行分类控制;实现区域内交通网络的高效协作与联通,提升旅游交通公共信息服务能力。

    三、上海在长三角交通一体化中的作用

    1.引领区域全球影响力

    一是完善航线网络,增强面向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的辐射能力;二是推动国际海港枢纽功能升级,构建“一体两翼”区域港口体系,带头发挥长三角港口群一体化合作效应。

    2.引领区域交通可达性

    一是尽快完善国家铁路干线和高速公路通道,拓展区域国际联系通道;二是加快区域层面以上海为核心的一小时通勤圈、两小时商务圈和五小时物流圈的建设。

    3.创新区域一体化制度

    一是牵头改革区域管治策略与合作机制,为各个城市创造新的发展机遇;二是牵头组织三省一市建立长三角综合交通数据管理中心,并确立综合交通开放数据标准化、精细化管理。

    4.率先实施国家战略

    一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与长三角其他城市在落实国家战略实施方面的对接合作与工作交流;二是加强物流基础服务,优化口岸环境,强化区域内海港、河港、空港之间的合作。

    5.引领交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化

    对标交通强国建设要求,深化交通供给侧改革,推动数字交通新基建,通过智能交通科技应用于发展带动智能交通产业整体发展,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交通运输产业体系。

    四、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发展策略建议综合

    1.客运发展建议

    (1)促进“四网融合”,推动区域客运联程“一票制”和“一站式”服务,以“枢纽”强化空间功能板块和节点的锚固作用。

    (2)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信息服务与管理平台,着重发展Maas系统在都市圈跨市多模式交通出行时的应用。

    (3)公交骨干线网采用智慧车列服务模式,提供“行程订制、一站直达”服务,与轨道交通形成互补的骨干公共交通网络。

    (4)对省际毗邻公交在行政法规、开行频率、沿途设站、和安全监管等等方面进行完善,在示范区实现交通出行“同城待遇”。

    (5)整合城际长途巴士及“城乡(郊)公交一体化”,推行“城市群商务公务出行公交定制”服务模式。

    (6)围绕长江、大运河、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等运输脉络,实现交通与旅游的线路融合,共建优质旅游公共交通服务新体系。

    (7)大力推进步行交通系统发展,尽快建立公交适老化硬件和软件系统,推行服务老年人的定制公交系统建设。

    2.货运发展建议

    (1)通过大宗物资运输“公转铁”、“公转水”等方式逐步削弱公路运输在货运中的比重,促进低碳集约运输。

    (2)整体实现铁路货运外移,提升内河航道等级,以公铁联运、海铁联运,江(河)海联运等业务为重点,打造多式联运型物流枢纽,推动多式联运服务标准化建设。

    (3)探索中国(上海)自贸区政策突破,创新海关、商检等监管方式,创建一体化的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物流信息共享。

    (4)构建国际国内一体贯通的物流供应链,重点解决内贸和外贸多式联运体系发展不均衡,以及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顺畅、标准不统一、政策不协调、规划不衔接、法规不统一等问题。

    3.机场群发展建议

    (1)将机场建设成为立体综合交通枢纽,使机场群与城市群之间构成快速、高频、大运能的轨道交通运输通道,打造“轨道上的机场群”,增强机场辐射范围。

    (2)根据地方产业特点对机场货运进行差异化定位,着重发展全货机与轴辐式网络,推进国际航空货运;通过临空经济区战略、供应链与产业链延伸、快递公司合作共赢等模式提升机场货流量。

    (3)对于规划建设的上海第三机场,集聚临空产业,发展高端贸易、技术研发、创新产业等,着力建设“航空城市”。

    4.港口群发展建议

    (1)充分发挥宁波—舟山港天然深水优势及上海港的规模优势,在港口功能和产业上实现互补,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

    (2)双循环背景下,积极调动安徽及长江中游地区港口资源,促进内贸集装箱和散改集业务,促进国内经济循环。

    5.交通安全发展建议

    (1)在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联席会议的基础上,建立各项工作制度,包括定期磋商制度、联勤指挥机制、联络员制度等。

    (2)开发区域交通违法查询处理平台,推动各种运营车辆信息联网互通,完善跨部门查验互认,提升执法监管力度和效能。

    (3)建立区域交通违法处罚裁量一体化标准与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建立长三角公路网抗击自然灾害协同预警应急机制等。

    6.政策标准建议

    (1)深化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用地开发(TOD)。

    (2)重视城郊公路的规划设计标准。

    (3)将区域生态保护红线纳入交通规划中。

    7.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建议

    (1)建议在六安-安庆之间增加铁路通道以提高出行效率。

    (2)排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一地六县”产业集中合作区内的断头路和瓶颈路,完善区域内部道路网络。

    (3)在徐州-宿州、宿州-宿迁-淮安、常州-无锡-苏州、芜湖-马鞍山-宣城、安庆-池州-铜陵、衢州-金华等客流联系强度大的毗邻地区,建议规划实施与需求相适应的城际铁路。

    (4)加强长三角区域对国内中西部的交通辐射以及长江流域的辐射联动,建立区域快速大通道如高铁、航空和长江水运通道。

    (5)打造一批与国际营商规则接轨、内外循环兼顾的综合交通枢纽,不断拓展枢纽功能,推动交通枢纽场站升级换代。

    (6)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建议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要做好行动计划,区域交通发展分阶段分层次进行。

    8.数字交通发展建议

    (1)着力构建数字化的采集标准与体系,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布局重要节点的全方位交通感知网络。

    (2)建立长三角综合交通信息平台,形成面向政府管理决策、公众出行的多层次交通信息服务。

    (3)搞好信息服务的“五平台”建设,即公众出行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客货运协同监管信息平台、道路货运交易平台、电子口岸信息平台、航空联运信息平台,推动行业治理现代化。

    (4)着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智慧化,完善智慧道路/高速、智慧港口、智慧机场、智慧船闸等技术体系。

    (5)统筹“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空间布局、要素连接、发展时序,加快推进传统基建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推动以政府、企业、市民多方共同参与新模式,建立稳固融资渠道。



    相关链接:长三角交通系统高质量协同发展战略研究_二等奖_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sh.gov.cn)



    版权所有:吴兵教授课题组

    地址:上海市曹安公路4800号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邮编:201804 访问总数:31028